第四十九章、孰真谋国_大唐键侠
笔趣阁 > 大唐键侠 > 第四十九章、孰真谋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九章、孰真谋国

  其实对于财税之事,李汲前世就是二把刀,今世更没有功夫去钻研,但这不妨碍他在读史之时,梳理历代经济问题,也颇得着些浮光掠影的见解。

  ——自古以来,国家丧乱,社稷崩溃,或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,或因中央财税濒临破产,或因军队物资难以保障,说白了,就全都是经济问题。

  尤其李汲从中央财税政策还没能彻底影响到的陇右,抵达重灾区的京畿,也已经小半个月了,发现长安物价腾贵,甚至于比杜甫曾经缅怀过的昔日,以及自己上回寄住长安之时,更要严重得多。这很明显就是货币贬值,是通货膨胀嘛。

  因而脱口而出“通胀”二字,等李适插嘴询问,便敷衍道:

  “哦……此乃民间俗语,指百物腾贵,钱币贬值,且百姓不乐用……这在短期内,确实有利于聚合财富,养兵为战,但不可能长久。去岁铸重宝,而今岁又请铸新钱,正说明重宝已不堪用了,被迫要饮鸩止渴。诚恐河北这回捅出来的大窟窿,计相也未必能够填补得上吧。”

  李适长吟道:“或许,刘士安会有良策?”

  “刘士安是何许人也?”

  李适介绍说,刘晏,字士安,曹州人,打小就是“神童”——他扬名还在你哥李泌之前呢,宰相张说就曾经夸赞他是“国瑞”。

  安禄山叛乱后,这个刘士安被任命为度支郎中兼侍御史,管理江淮租庸事务,曾助李希言击败永王李璘。在度支郎中任上,他可以算是第五琦的副手,但两人对于财政管理的风格不同,手段有异,故此第五琦入朝主掌全国财税之时,并没有把刘晏留在身边,而是向皇帝举荐,转刘晏为彭原太守。

  就目前而言,刘晏方任陇、华两州刺史。

  李适说刘晏也擅长财税管理,且有丰富的经验,倘若第五琦的方法不管用,是不是可以向圣人进言,换刘晏来试试?李汲回答道:“臣不知其人,且对于财计事,也不擅长,不敢妄言。然而陇右支度判官杨公南颇精此道,殿下可以尝试通过齐王,咨询他的看法。”

  顿了一顿,又补充道:“只是齐王须臾离不得杨公南,慎勿召还朝中,否则陇右必坏!”

  李适瞥了李汲一眼,心说你对齐王叔倒是挺忠心的嘛……不成,我得一步一步,把你的错误思想给扭转过来。顺势便问:“蕃贼既退,陇右暂安,难道长卫还有什么挂虑么?”

  李汲苦笑道:“也只是暂安而已,我料今秋,蕃贼多半会复来……倘若史思明也兵向河南,东西两线同时遇警,国家便岌岌可危啊!”旋问李适:“听闻官军溃至河南,粮秣物资遗弃殆尽,多数散归本镇,则陇右兵马如何了?”

  李适撇嘴道:“陇右多是强兵,岂能允其归镇?”

  直接一哄而散,退归本镇的,主要是河东、河南与江淮各处的兵马,并且受此牵连,连李光弼都呆不下去了,领兵自归太原。但原本陇右、河西等处的西兵是回不去的,他们不可能呼啦啦穿过京畿腹心之地,甚至于绕过长安城,回归本镇——那李亨还不得给吓死啊。

  根据李适的介绍,数万西军此前正在向陕县退却,朝命神策军封堵通路,就地收拢和整编,用来拱护中京。

  李汲蹙眉道:“陇右、河西,乃至安西、北庭之军,去家万里,一征数岁,即便曾是精锐,恐怕也不堪用了,强留彼辈,反易生乱啊。且若洛阳不失,长安焉能遇警?即神策军也无须驻陕……”

  李适微微摇头,颇有些不以为然。

  李汲继续说道:“且如今两京之间,最缺的是粮食,则与其虚耗粮秣在这些西兵身上,还不如放其归镇,就食于本乡,待日后用时再召不迟。”

  李适微微冷笑道:“长卫便如此挂虑齐王叔,而不顾圣人与孤等了么?”

  李汲听闻此言,不由得心头火起,当即作色道:“殿下这是什么话?李汲之谏,纯为国事,不曾考虑过齐王还是太子!唯有国家在,太子、齐王,乃至殿下,才能荣享富贵;若然国破,谁可独存?!”

  顿了一顿,强自按压心头怒火,放缓语气,又说:“这些西兵,纵之归镇,可御蕃贼,仍为猛虎;若留在两京之间,却恐无心抵敌叛贼,不过一群蝼蚁罢了!譬如好钢不用在刀刃上,而施以刀背,反将柔铁做刃,哪里砍得动人?”

  适才李汲猛然间挑眉瞪言,嗓门提高,就连李适都不由得吓一大跳。这若是在其它情境之下,可能李适惊吓过后,当场就恼了,最不济也该拂袖而去;但想想这终究是在李汲家里,深更半夜,也没第三个人,我是带着朋友相谈的姿态来的,就不能不表现得宽宏大量一些……

  因而沉声答道:“也有道理,若有机会,孤自当讽谏圣人。”

  李汲语气诚恳地补充道:“殿下,齐王在陇右,实为国家保障后路——须知陇右到凤翔,甚至于到长安,都比相州到长安为近哪。且若被蕃贼击破陇右,进扰陇上,即上皇再欲西狝蜀中,圣人再欲北狩灵武,亦不可得矣……”

  李适听闻此言,不由得心底一寒,背上汗出。

  “……齐王在陇右,完全是孤身奋战,高升辈诚不堪用,财税唯赖杨公南,而军事无人可为筹谋。而今诸军归镇,何妨调一两员能将,去襄助齐王?”说到这里,李汲略微凑近一些,故意压低声音问道:“可有太子属意之人么?”

  李汲明白,虽然李豫、李倓兄弟二人假生龃龉,其实还穿同一条裤子,但也互相提防着哪,起码李适所表现出来的,太子一党实际猜忌李倓,自己的观察应该不会错。所以我请求给陇右增兵啊,添将啊,小家伙才会不大乐意。

  那么我换一个姿态,假意是为了李豫考虑,请求往李倓身边安插太子党羽,是不是阻力就能小一些呢?

  其实吧,我管你是太子党是齐王党,哪怕是李辅国党,是张皇后党,只要能够抵住蕃贼的侵攻,有益于社稷,保全住百姓就成啊。话说国家都这样了,你们祖孙、父子、兄弟、叔侄之间,能不能多点儿信任,诚心合作哪?

  哦,其实我倒也不会劝李适信任他祖父……那混蛋皇帝怎么能信啊?!

  “长卫所言有理,且待孤细细筹谋。”很明显,李适这回再开口,表情、语气都比刚才要诚恳得多了。

  论完西事,又将话题转至东线,李汲咬牙切齿地说道:“官军方败,叛贼并未远逐,而洛阳官员不但不能安抚百姓,反倒弃城先逃,罪不可逭——应请杀一两人,以正国法!”

  李适摇头道:“难啊,难啊。”

  他明白李汲所指,是东京留守崔圆与河南尹苏震——为了正国法而慑庸碌,宰一俩小官没意义啊——然而崔圆有李辅国给撑腰呢,苏震又是真阳公主驸马,李亨怎么可能下旨处死他们呢?多半降几级官,投闲置散也就算了。

  李汲闻言,不禁轻叹一声——果然这唐朝没救了。旋道:“前事已矣,则当选能吏出任河南尹,稳定人心。至于东京留守,我是建议张大夫,且将河南兵马,尽付郭司徒,不要再令出多头了——更不要让那鱼朝恩再留在军中!”

  李适苦笑道:“鱼朝恩已兼程赶回长安来了……然而此番大败,必定要有人担负责任,诚恐圣人不肯责罚鱼朝恩,那便只有……”

  李汲明白,要为败战负责的人,肯定得从上往下抹啊,第一个监军鱼朝恩,若是不怪罪,那就只能是军中第二人的郭子仪了——“殿下可能施救否?”

  李适说我尽力而为吧,不过你不要以为我在圣人面前,真能够递得上什么话去……李汲倒也理解,最终就相关事宜进谏的,多半是外朝之臣,并且还得拐着弯儿,尽量表现得不跟李豫父子有丝毫牵连。政治这玩意儿,就是这么的虚伪、龌龊!

  “若实不能救郭司徒,长卫以为,由谁接替为好?”

  “要么张大夫,要么李司空,总之,全权付于一人便可——且其他败军之将,也当有所惩治才是。”

  李适道:“鲁炅先败,自然是逃不过的……”

  李汲道:“先败的不是崔光远么?还有许叔冀,私心甚重,不可大用,最好趁此机会,剥夺他的兵权,否则将来必为祸患!”

  两人又是商谈到很晚,李适方才辞去。李汲就在书斋歇下了,翻来覆去睡不着觉。虽说原本就对河北战事不报太大希望,但真等听闻败讯,他心里还是很郁闷——怎么就败了呢?几十万大军,竟然一战而溃?

  由此得见,兵不可久,越是兵马众多,围城日久后,越是容易一朝崩溃——或者是粮草跟不上,或者是将领麻痹,或者是士气涣散——必须引以为戒啊。

  只是自己如今两头不着,既管不到东线,也挨不上西线,只能跟禁中吃闲饭……李汲尽量宽慰自己,天下事非一人所可以办得,我再杞人忧天,使不上气力终究无用啊,还不如好好睡一觉,养足精神,留此有用之身,日后再为国……为那些被李家害苦了的百姓出力吧。

  但还是忍不住又爬起身来,给远在衡山的李泌写了一封长信,将最近的局势,自家的烦忧,合盘托出,既向李泌问计——估计是没啥用的,即便老哥能掐会算,等自己收到回信,起码得是秋后了——也委婉地劝说李泌:你是不是放下那虚无缥缈的修仙志向,为了社稷百姓,再次出山为好啊?

  想当初自己跟李泌研讨国事、战局,总感觉能够对李泌施加一定的影响,进而将这影响传至朝中、军中——当然啦,很可能只是幻觉——如今通过李适,却丝毫也没有类似感受了。今晚所言,可能最终也不过朋友之间闲聊,最多吐吐苦水而已。特么的那混蛋皇帝啥时候死啊?赶紧的让李豫上台,李适做太子,说不定自己还能使得上三分气力!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翌日再至左英武军衙署,见窦文场已经先到了,并且面带喜色。

  李汲探问之下,果然窦、霍二人昨日受到李亨的召见,询以东线之事,问对直至夜间。二宦按照李汲、马燧所教授的回答了一番,李亨当即愁云散去,虽然不曾颁赏,倒也好生嘉勉了二人——所以窦文场今天才会满脸的春风得意。

  李汲心说这一个两个的,全都在为自家打算,就没人真的忧虑国事吗?前方吃那么大败仗,你竟然还笑得出来?心中烦闷,因此回到自己办公的偏厅,随便处理了几桩事务,实在是呆不住了,干脆步出厅堂,来至院中,解下腰间双锏来,挥舞一回,既疏散疏散筋骨,也趁机平复平复心情。

  实话说他没学过用锏,估计此世真会用锏之人,也不是太多。他纯粹将那双锏当双刀来使,只不过放弃了所有斩、抹的招数,而改为劈、砸。双锏抡开,风声呼呼,虽然只是凭空挥舞,气势却实足惊人,仿佛两条银龙上下飞舞一般。守卫兵丁全都瞧得目眩神摇,甚至于连不少小吏也从堂中蹩出来观看。

  李汲挥舞良久,眼角偶尔一瞥,仿佛见在院门口有紫袍一闪——那是谁啊?这左右英武军中,最高也就到从六品上的长史,谁有资格穿紫袍呢?

  当即收起双锏,长长地透出一口气来,随即问守兵:“适才见有一紫袍在院外过,不知是哪位大老?”

  几名守兵全都一脸的懵懂——我们光跟这儿瞧你舞锏了,没人关注院外的状况啊。李汲心说就你们这德性还守卫禁中哪?得空我必须好好整顿一下才是!

  倒有一名旁观的小吏,心思比较敏锐,听李汲询问卫兵无果,当即疾步过来,叉手回禀道:“朝中大老,无事怎可能到我英武军衙署前来?则参军既有所见,恐怕是五父吧……”

  李汲双眼一瞪:“什么‘五父’?!”

  那小吏急忙躬身告罪:“是,是,末吏哪有资格称呼‘五父’……末吏是说,能自我军衙署前过的,多半是李公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222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222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