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、军城早秋_大唐键侠
笔趣阁 > 大唐键侠 > 第二十四章、军城早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十四章、军城早秋

  卖“荞剁面”的老关,看相貌也就四十出头,须发却已斑白,然而肩宽背厚、腰挺腿直,精神矍铄、动作敏捷,竟还可以算是一条壮汉。

  他就在街拐角搭了一张草棚,支着案板和炉灶。至于客人用饭之处,无桌无凳,只是铺着两张草席,摆着两架陈旧的长几而已。

  李汲和李适在闲汉的指点下,三两转来到老关铺前,只见灶上架着大镬,镬内“扑噜噜”的热汤正滚,而主人则躬着腰面对案板,双手揉捏一团灰扑扑的面。

  李适见了不禁皱眉,说:“这面好粗……”本待转身离去,却猛然间抽抽鼻子,闻到了一股鲜香之气,不禁有些垂涎。他问李汲:“何物啊,好香!”李汲也吸吸鼻子,便即回复道:“是羊骨熬的汤。”

  这年月的羊肉,普遍比后世腥膻,但这骨汤泛出来的香气中却毫无异味,想来是香料下得足,并且配比合宜之故。李汲不由得食指大动,当即扯着李适在一张长几旁坐下,李适只得压低声音说:“吃碗热汤也好。”然后扬声问道:“几钱一碗?”

  那老关头也不抬,只回答说:“好钱两个,恶钱三个。”随即下巴略略朝侧面一扬:“自家放下,各凭良心,休要欺我。”

  李汲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,只见那是案边一个粗陶的小钵。于是走过去,摸出四枚开元通宝来,“叮当”响投入钵中——“先来两碗。”就见老关揉面的手略略一顿,随即说:“你这钱却好,许多年未曾见过了——且稍待片刻。”

  李汲笑笑,心说什么“各凭良心”,你不是斜眼瞧得挺清楚的嘛。

  虽然折返几旁,盘腿坐下,他却一直扭过头去注意老关的动作。只见那老关揉得了面,檊作薄片,然后用一块巴掌大的薄铁将面切成细条,投入镬中,再添一勺清水。面滚两滚,便即用竹笊篱捞出,盛在陶碗内,加一勺汤、一勺醋,以及一勺预先备好的葱、薤、茱萸等佐料。

  两碗热气蒸腾、鲜香馥郁的面条端上来之后,李适却先不动,瞧着李汲从几上竹筒中取了竹筷,夹起几条来,吹了吹,纳入口中,又喝一口汤,这才带些期待,又带些不大确信的神情问道:“如何,可堪入口么?”

  “啪”的一声,竹笊篱一敲镬沿,就听老关冷哼道:“不堪入口便滚,我铜钱原数奉还!”

  李汲也不理他,只是又抽一双筷子出来,塞进李适手中,介绍说:“汤头清、鲜,面软而韧,佐料合宜,酸辣可口——好吃,我不诓你。”

  李适这才挟起几根面来,先小小品尝了一口,随即“咦”的一声,又“吸溜溜”嘬了一大口,面露疑惑之色:“我还当是掺了秕糠的粗面。虽然略粗而苦,却又有一种……清润难画的口感——这是何面啊?”

  李汲埋头吃面,随口答道:“荞麦面。”

  “咦?”这回轮到老关诧异了,当即转过头来问道:“这荞麦从北地传来,只在彭原、顺化两郡数县有种,吃荞面者亦然。你这后生是京畿口音,还带些都畿味道,竟能识得?”

  李汲也不作答,只是笑着反问道:“主人家倒能辨识各地口音么?”

  唐朝的基本行政区划是郡,其后又为了用兵的需要,合数郡为道,其中西京长安周边为京畿道,东都洛阳周边为都畿道。李汲虽然是赵郡人,但自小跟着当官的父亲,学得了官话——长安话,也就是京畿道的口音——后来相从李泌于颍阳,那地方属于都畿道,自然也多少会受些影响。

  只不过唐朝近乎于两京并重,就连皇帝虽长居长安,也时不时往洛阳跑——据说高宗、武后时代,因为关中饥馑,曾经久都洛阳——所以两京的口音互相混杂,差别并不大。好比先前那个街边闲汉,就以为二李都是从长安附近来的,能够一耳朵就听出来李汲话语中带些洛阳附近口音,这个老关挺见多识广啊。

  老关也不隐瞒,便笑笑说:“我本是募兵,长年驻守西京,还东戍过洛阳,西征过陇右,若非残了,也不会归乡来摆摊煮面。”说着话,亮出右手来,李汲一瞧,只有四指,中指齐根而断。

  老关轻叹一声:“是被吐蕃兵斫的……我是弓手,偏偏损了中指,若只伤到无名指、小指,不必离开军中,如今怕是连昭武校尉都做上了……”

  话音未落,李汲就听自家身后有人讪笑道:“老货休要夸口,以汝的弓术,从七品上翊麾校尉到头了,哪里做得到昭武?”

  匆忙回头,就见身后站立两名官员,都是三旬左右年纪,一个戴展脚幞头,穿浅绯色袍服,一个戴交脚幞头,穿浅绿色袍服——方才发笑的,就正是那名绯袍文官。

  老关见了,赶紧放下手中笊篱,叉手行礼,口称:“拜见严判。”

  那名绿袍武官摆手道:“汝这老货,不见严君如今着绯袍,且为文职了么?房相所荐,如今已受命为给事中,辅政门下了。”

  根据李汲从李泌处打听来的知识,知道给事中为正五品上,为门下省的重职——这就算一只脚迈进高官行列啦。按照当时礼仪,既有官人近前,他赶紧放下筷子,作势欲起——李适则毫无反应——那名严姓给事中抬起手来,略略朝下一按,意思是说:不必多礼,吃你们的吧。

  然后即与绿袍武官对坐于另一张长几旁,武官扬声道:“先上四碗,过后一并结账。”

  正好李汲也把一碗“荞剁面”扒拉了个精光,根本不觉饱,便也要求:“我这边也再要两碗。”

  老关先朝两名官员点头示意,随即转向李汲,说:“后生家的,多吃才有气力。我家规矩,买五送一,不如你再要三碗,我奉送第六碗。”

  李汲心说这老家伙倒会做生意啊,于是含着笑点头首肯。

  实话说他前世就不是很喜欢吃荞麦面——终究粗糙,有点儿拉嗓子——且这几日在宫中得以餍饱亲王家大餐,也不再象穿越之初那样,整天口中寡淡,思得美食了。只是宫中餐饮都须在灶下做得了,再由李倓遣人送来,因而除了第一日的“叫花鸡”外,多半不温不热,且五味虽调,却过于中正平和了,总感觉吃得不够爽快。

  可以打个比方,宫中膳食,就有如那些温补的药,不辛不苦,最多吊命,却难治大病——起码不能使李汲的谗病痊愈。

  终究李汲的灵魂是从物质极大丰富的后世穿来的,这年月能有什么滋味他是从未品尝过的吗?尤其后世的中等以上人家,即能膏肥餍足,百味尝遍,所以嘴就越养越叼,会去追求对味蕾更大的刺激——比方说吃辣,无辣不欢,而事实上“辣”只是一种特殊的痛感罢了。

  所以这回不期然尝到的“荞剁面”,面韧汤鲜还在其次,关键一是才出锅,热气蒸腾,二是放了略略过量的醋、薤和茱萸,又酸又辣,极其开胃。李汲因而手不停挥、齿不停嚼,不多会儿功夫就连吃四碗,吃得满头是汗,畅快无比。只是心里略略有些遗憾:

  还是不能尽善尽美啊,若将茱萸换成辣椒,那就差不多了……

  吃面的同时,他也侧过耳朵去,偷听那两名官员的谈话。一开始只是闲聊,但很快,那绿袍武官便提到了房琯陈涛斜战败之事——貌似是才刚通报了各军中级以上将领——

  “我亦知房相不能战,却不想竟遭逢如此大败……幸亏我陇右军未曾南去,拨隶在房相麾下,否则的话……”

  那位严姓给事中也不禁轻叹一声:“经此丧败,房相圣眷必衰……圣人虽然暂时不问,恐怕是担心败军难整,一旦弃守奉天等三城,行在南面便无保障吧。等到郭、李二公率朔方军精锐到来,必然召回房相,或将严加惩治了。”

  绿袍武官把身子朝前一倾,略压低些声音问道:“则严君是因房相之荐,才得以转为文职,做给事中,若房相失势,君这官职……”

  严姓给事中摆摆手:“不相干。我能转为文职,实出先父余荫,圣人若不是念及先父,即便房相举荐,也必置我于他戏下,而不会留在行在。”

  “严君,”绿袍武官提醒道,“我恐圣人之意,不在尊先公,而是……要收陇右的兵权啊。自从节帅平调河西,我陇右军便群龙无首,其能得众心者,也就严君等寥寥数人而已。我等无日不望节帅复归,谁想他却兵败潼关……据闻节帅被迫降贼,则圣人必不放心陇右军,这才将严君转为文职……”

  李汲一开始有听没有懂,后来才明白,此人口中的所谓“节帅”,应该是指的哥舒翰——身任河西节度使,兵败潼关,又降了贼,那还可能有第二位大将吗?哦,原来哥舒翰本是陇右节度使,这两名官员,应该都曾经是他的部下。

  就听严姓给事中呵斥道:“休得妄言!圣人转我文职,乃是浩荡天恩,我必肝脑涂地以报——汝怎敢妄测圣人心意?”顺势转换话题,说:“惜哉,我若跟从房相南下,为之谋划,或许不至于遭逢此等大败,几乎匹马不归啊!”

  绿袍武官撇嘴道:“房相但信李揖、刘秩等书生,便严君在侧,怕是也不肯听君谏言的。幸好严君转了文职,未能从他南下,倒躲过一场大难,也免得吃他连累。”

  “房相终究是我恩主,何言连累啊?”这时候面也已经端上来了,严姓给事中一边提起筷子,一边叹息道,“祸起幽燕,社稷几覆,当此时也,大丈夫就应该跃马挺矛,戮力王室,我却受诏转为文职……即便是福非祸,终非我所望也。

  “想前日初至灵武,拜谒圣人,我见勤王兵马四合,凡士卒无不深怀弯弓抱怨之心,还以为大军到处,必然瓦解冰消,叛贼殄灭,再造清平,乃做《军城早秋》一诗……”

  “严君有此新作?我却未曾听闻啊,恳请吟诵。”

  严姓给事中当即用筷子敲打碗沿,清脆作响,以为节拍,随即曼声长吟道:

  “昨夜秋风入汉关,朔云边月满西山。更催飞将追骄虏,莫遣沙场匹马还!”

  李汲在旁听得分明,不禁心中暗暗叫一声苦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222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222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